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精准落地到基层乡镇,2025年6月24日至25日,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“星火如聚,筑梦云‘滇’”科普实践团前往云南省腾冲市团田乡开展为期2天的科普支教活动,在2天时间内,实践团队深入3所小学,向当地小学生介绍力学、光学知识,并给当地小学捐赠了部分科普实验物资。
出发前两周,团队开展了3次集中备课会,针对团田乡学生年龄特点调整教案,尤其为手工课设计了模块化教学方案。考虑到山区教具获取不便,团队成员购买了张拉结构拼插教具,确保低年级学生也能轻松拼接。同时,为物理、化学等课程购置安全易操作的实验材料。
物资筹备中,团队特别采购了一些文具套件作为奖励品。“我们根据当地教师建议,增加了一些本土化材料,让孩子们在熟悉物品中感受科学。” 团队负责人黎秋航老师表示,所有教具均经过3轮安全测试,确保适配山区课堂环境。
资助单位:

物理课程:





在光学课堂上,毕俊金同学和袁铭翔同学不仅展示了光的折射与反射,更通过光的衍射实验带领学生走进微观光影世界。当绿色激光笔的光束穿过自制的细密狭缝,雪白墙面上立即浮现出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,学生们全都发出惊叹的呼声,毕俊金同学对此解释:“当光遇到比波长更小的障碍物时,就会‘绕道走’,形成这些美丽的图案。”孩子们随后用直尺缝隙、羽毛等物品观察不同衍射现象,发现手指并拢的细缝间也能捕捉到彩色光带,真切感受到“光的魔法”就在身边。
力学课堂上,朱益辉同学带来的类牛顿摆装置成为焦点。当五个网球摆成一列,左侧网球摆动后精准撞击传递能量,右侧网球同步弹起,却始终保持 “中间三球静止”的神奇现象。随后朱益辉同学讲解了动量守恒原理,并组织学生观看了其他情况下牛顿摆的运动模式,观察不同质量“摆球”的能量传递差异。
化学课堂:





课堂伊始,黎秋航老师将酒精倒入碳酸氢钠与蔗糖的混合物中并点燃,白色粉末膨胀成5厘米高的 “黑蛇”,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。这便是“法老之蛇”实验, 在强调实验安全后,学生们分组观察“蛇身”的蜂窝状纹理。
随后,黎秋航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焰色反应的实验视频,并用加入氯化钠的酒精火焰和纯酒精火焰做燃烧对比,直观的感受钠的焰色反应。并由此了解五颜六色的烟花是如何产生的。
在环境化学环节,袁铭翔同学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制净水器。“第一层放纱布过滤大颗粒,中间铺活性炭吸附色素,最下层用细沙拦截微生物。”袁铭翔同学演示分层技巧后,当地学生小组采集了污水进行测试。当褐色水体经过三层过滤逐渐透亮时,学生们惊喜地发现:“水里的青苔和泥沙都不见了!”
手工课程:





在团田乡支教手工课上,朱益辉同学和郭琳同学利用现成的张拉结构组件,带领孩子们探索“张拉结构”的力学奥秘。
课堂上,当地同学分组用带卡扣的木杆和毛线组装张拉结构模型。当地同学发现拉紧的毛线能让松散的杆件瞬间稳固。随后的承重测试中,当地同学们发现张拉结构能承重超500克,远超他们的想象。

燕寺民族完全小学

后库完全小学
在活动结束之后,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“星火如聚,筑梦云‘滇’”科普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向当地小学捐赠了部分科普实验装置,这些装置将填补当地缺少科学演示实验物资的空白,为当地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帮助,有利于当地学生了解科学前沿知识,增进对科学知识的向往。
成员感想:
为期两天的团田乡支教之行,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夜空,短暂却在我心底留下了璀璨的轨迹。当汽车驶入云雾缭绕的山间,望着窗外掠过的青瓦白墙,我便知道,这将是一场充满期待的双向奔赴。
第一天走进教室,三十双眼睛像星星般点亮了略显陈旧的课堂。我准备的趣味物理课上,孩子们起初还有些拘谨,但当实验现象出现的一瞬间,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引爆。课间休息时,孩子们围着我问还有什么新奇的物理现象,这些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,他们眼中倒映的好奇,比山间的溪水还要清澈。
离别时,望着小朋友们眼里闪烁的光,我才明白 —— 原以为我们是来播种的人,却在短短两日里,收获了比付出更珍贵的东西:是孩子们教会我用纯粹的目光看待世界,用微小的善意传递温暖。
感谢团田乡的山水接纳我们的青涩,感谢孩子们用真诚填满时光的缝隙,更要感谢同行的伙伴与当地教师,让这趟短暂的旅程成为照亮彼此的微光。两日支教是起点而非终点,愿这份跨越山海的联结,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生长出更多温暖的故事。
——毕俊金
科普课程:



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“星火如聚,筑梦云‘滇’”科普实践团将依托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科普基地,录制一系列线上精品科普课程,服务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学生,向他们展示前沿的科学知识。
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将与团田乡地区小学建立长期资助模式,不定期向团田乡的学生们邮寄科普实验装置,帮助当地科学课程建设,打开当地学生通向科学的道路。
